两例儿童医案
作者/魏成钰
一、小儿发热案
张某,男,7岁,2024年9月19日就诊。
主诉:反复发热3天,热峰:38.2℃。
现病史:患儿三天前吃月饼后出现肚子胀痛,随后出现发热,热峰:37.8℃。给予肥儿丸、小儿清热颗粒等,热退、腹痛减。
送入学校学习,老师观患儿精神不佳,测体温37.4℃,与家长联系接回家中,继续服用肥儿丸、小儿清热颗粒,症状不见缓解。
朋友介绍求诊于我,观其神情倦怠,乏力少动。触其背发热无汗,腹部叩诊胀。饮食一般,睡觉易趴着。无咳嗽、咳痰症状。大便正常,小便正常。舌淡红,苔白腻。双手脉沉紧,尺脉弱。
诊断:发热(太阳太阴合病)
处方
党参1.5g,炒白术1g,干姜0.5g,炙甘草1.5g,桂枝1.5g,盐菟丝子1.25g,盐益智仁0.7g,枸杞子1.5g。
4付,开水泡服,一天一付。
第二日早上微信问其母,患者症状良好,热退身凉,腹胀减,饮食正常,大小便正常。嘱咐:清淡饮食,以面汤、小米粥为主。暂不上学,观察一日。
二诊(2024年9月20日)
服药第二天早上患儿体温正常,患儿述求母亲将其送入幼儿园,保温杯里装一付泡好的中药饮。
中午十一点老师打电话说患儿发热,体温38.2℃。接回家中,患儿母亲带孩子前来问诊。触背部汗出,体温37.4℃,无腹胀,纳可,精神可。脉像和缓。
告知晚上十点体温正常,不必担心。第三天微信告知体温正常,精神可。
按语
太阳太阴合病是张仲景六经辨治体系中表里合病的常见类型,临床不乏得见机会。
在《伤寒杂病论》里面太阳太阴合病,以小青龙汤为代表,以太阳感寒内停水饮为治。
此患儿本体脾胃虚弱,又因为不节饮食,造成太阴脾土虚弱,感招风寒之邪,引起的发热。
《伤寒杂病论》云:太阳病,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
观此脉证,及疾病的演变规律,正与《伤寒杂病论》方症对应。因当今之人,由于大环境造成尺脉皆弱。故而根据《医宗金鉴》里讲的治疗感寒证原理,固护先天,给予菟丝子、益智仁、枸杞子调补后天。
二、小儿抽动症案
张某,男,12岁,2021年4月14日。
主诉:间断出现频繁眨眼睛、吸鼻子、清嗓子,耸肩4个月余。
现病史:患儿4月前因感寒出现发热前往医院治疗,给予药物灌肠、输液、中药贴敷治疗(具体不详),热退后带口服止咳药出院。
第2天后宝妈发现患儿频繁眨眼睛、吸鼻子症状,未给予重视,继续服药治疗咳嗽。
第4天发现患儿在原基础上出现耸肩症状,前往医院诊断为小儿抽动症,给予中药、针灸调理。症状时好时坏,遇感冒发热后病情加重,间断以中药、针灸、按摩等方法调理。
有朋友引荐,前来求诊。刻下症状为眨眼睛、清嗓子、耸肩膀。纳可,睡眠一般,喜趴着睡,喜蹬被子,把手、脚露在外面。大便干,2~3天/次,小便正常。舌质淡红,尖红有芒刺,苔薄黄。脉弦细而数。
诊断:小儿抽动症(少阳与阳明合病)
处方
柴胡2g,黄芩1g,清半夏1g, 枳实1g,大黄0.5g,生白芍1g,盐菟丝子0.8g,枸杞子1.5g,当归1g,生姜3片,大枣2颗(掰开)。
6付,开水泡服。
二诊(2021年4月21日)
患儿家长述患儿眨眼睛、清嗓子明显减轻。耸肩一直存在,有不舒展之状。纳可,睡眠正常,踢被子次数明显减轻。
手脚心摸上去不那么热了,夜间睡觉不再把脚露在外面了。大便正常,1天/次,小便正常。舌淡红,苔薄白。脉中取紧细,重按无力,尺脉重按沉弱无力。
诊断:小儿抽动症(太阳与少阳证)
处方
柴胡2g,黄芩1g,桂枝1.5g,白芍1.5g,陈皮1g,清半夏1g,党参1g,炙甘草1g,盐益智仁0.5g,盐菟丝子1.5g,生桃仁(打碎)1.5g,生姜3片,大枣2枚(掰开)。
12付,开水泡服。
三诊(2021年4月27日)
两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,体温38.2℃,无咳嗽,咳痰。精神可,纳可,睡眠可。再次出现频繁眨眼睛,眼屎分泌多。耸肩症状一直存在,脖颈部出现不舒感。大便正常,小便正常。舌淡红,苔薄白。脉浮而紧。
诊断:发热(太阳证)
处方
桂枝1.5g,麻黄2g,苦杏仁(打碎)1g,白芍1g,炙甘草1.2g,葛根2g,生姜2片,大枣1枚(掰开)。
4付,开水泡服。
四诊(2021年5月2日)
患儿服药至第2天热退,频繁耸肩症状无。纳可,眠可。大小便正常。舌红,苔薄黄。脉散大而弦(不收敛之像),重按空虚,左尺脉细弱。水不涵木,木生风;滋水平木,抽自停。
处方
党参2.5g,麦冬2g,五味子0.3g,山药2.5g,生地黄2.5g,黑顺片0.5g,桂枝1g,山茱萸2g。
8付,开水泡服巩固治疗。
按语
方中用药剂量轻灵,组方巧妙,依据河洛术数之理,大衍历数理之谜,奇门方阵之机,融入《伤寒论》六经辨证之法,取药物之浮沉、升降、动静相感之机,和合阴阳,调病理机。
所组方剂中药味少,药量小,用量仅一小把,沸水泡服,即解决熬药的烦恼,又节省时间,不延误病机,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快节奏。